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企业如何规避风险、化危为机?
近年来,全球贸易摩擦持续升级,从中美贸易战到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愈发复杂。根据2025年1月中国贸促会的调研数据,36.5%的受访企业家认为国际贸易摩擦会影响其对未来的信心,这一比例较2024年上半年上升了11.2个百分点。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如何化危为机?以下结合最新行业趋势为大家提供3个关键策略。
一、供应链重构:从“单一依赖”到“多极分散”
新的形势下,全球的贸易摩擦导致供应链中断的风险也逐渐加剧,企业需通过多元化布局降低脆弱性。应对策略有:
区域化布局:将生产环节分散至多个区域,例如特斯拉在墨西哥投资50亿美元建厂(2023年官宣),苹果将越南产能占比提升至iPhone总产量的20%(2024年数据),均通过“近岸化+区域化”降低地缘风险。

技术赋能供应链:利用AI工具(如SupplyOn、ChainOfThings)实时监控物流、库存与政策变化,提前预警风险。例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AI预测东南亚关税波动,及时调整采购计划,成本降低15%。
二、贸易术语优化:精准匹配风险与责任
对于企业来说,关税、汇率波动等政策风险等都需通过合同条款规避。可以选择以下策略来进行应对:
选择权衡型贸易术语:
FOB vs. CIF:若出口至政策不稳定的市场(如美国),选择CIF(卖方负责运输与保险),避免买方因运输限制导致的违约风险。
EXW vs. DDP:对高关税商品(如电子元件),采用EXW(买方承担关税),避免卖方因政策突变承担额外成本。
合同条款细化:明确关税分担机制,例如约定“若进口国关税超过10%,双方按比例分摊”。
三、技术与品牌双轮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
技术永远是给人安全感的迎合,面临系列的技术封锁与贸易壁垒更倒逼了企业的创新。 应对策略有:
研发投入聚焦“卡脖子”技术:参考华为“备胎计划”,建立核心技术自研体系。例如,某芯片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替代美国进口设备,成本下降40%。
品牌价值溢价:通过设计创新与质量认证(如CE、UL)提升产品附加值。某新能源企业以“碳中和认证”为卖点,成功打入欧盟市场,溢价率达20%。
综合分析来说,在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常态化背景下,企业需以“韧性”为核心,通过供应链重构、术语优化、技术突破3大策略,来将外部风险转化为内部升级的契机。正如2025年全球经贸摩擦指数显示,企业只有速响应政策变化、灵活调整策略,才能在动荡中生存,从而在重构的全球产业链中占据先机。
(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CoGoLinks结行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