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模式下的常见税务风险
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海外仓作为一种重要的物流模式,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我国也在政策层面不断加大对跨境电商的支持力度,设立了众多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产业园区,并建设了大量的海外仓。然而,在出口海外仓模式下,跨境电商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税务风险。
1. 混淆出口申报方式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96号)明确了跨境电商零售出口的退(免)税政策,适用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直邮和保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两种零售模式,但未涉及出口海外仓模式。因此,采用出口海外仓模式的跨境电商往往参照一般贸易模式的规定执行。这种做法容易导致部分企业混淆海关监管代码的使用,进而引发出口贸易统计数据不准确、出口退(免)税迟滞或误退等风险。
2. 退(免)税计算错误
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39号),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劳务的增值税退(免)税的计税依据为实际离岸价,且应以出口发票上的离岸价为准。然而,在出口海外仓模式下,企业先出口后销售,难以确定货物的销售时间和价格。这可能导致企业在出口时向海关提供的出口价格与最终实际销售价格不符。如果企业在未实现销售的情况下,提前申报退(免)税,退(免)税额的计算就会出现错误,进而产生税务风险。
3. “假自营、真代理”
《财政部 税务总局 商务部 海关总署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零售出口货物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103号)规定,对于综试区电商出口企业出口未取得有效进货凭证的货物,同时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试行增值税、消费税免税政策。然而,许多跨境电商的供货商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他们往往不愿开具进货凭证,导致电商企业无票免税的情况常见。部分不符合免税政策的企业为了获取退(免)税,选择通过其他外贸企业以自营名义出口,并申报出口退税,之后再返还给电商企业,并收取代理服务费。这种“假自营、真代理”的行为极易被税务机关认定为骗税,风险极高。
4. 伪造交易凭证
在出口海外仓模式下,跨境电商在报关出口时仅是货物报关离境,无法确定是否实现了销售。报关出口和销售收入确定之间的时间差,会影响企业收汇的实现,进而影响退税的顺利进行。为了获取退(免)税,一些不法分子会勾结物流仓储企业、国外代理商甚至虚拟外商,伪造虚假的销售合同并开具虚假出口发票,通过跨地区作案、异地“供货”的方式骗取退(免)税。在税务部门日益强化税收精准监管的背景下,伪造交易凭证将面临极高的税务风险。
跨境电商在采用出口海外仓模式时,必须高度重视税务风险,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操作,避免混淆出口申报方式、计算错误退(免)税、实施“假自营、真代理”以及伪造交易凭证等行为。只有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才能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避免因税务问题导致的严重后果。
(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CoGoLinks结行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